其實,中國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已創製了陰曆,此套曆法是根據當時人們觀察太陽和月亮的運行,互相配合而精確地計算出來。為了補救陰曆無法配合的季節變化,古人亦創製了二十四節氣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週期。
據說,節氣是神農氏制訂出來的。把二十四節氣和古代陰曆結合起來,便能指示農事和漁業生產,「種田無定例,全靠著節氣」,農人配合著這些節氣,栽種適時的植物;漁民也配合節氣變化,知道各種魚類的成長與出現,捕得各種魚兒供食用,可見生產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。
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,每個月有兩個節氣,在月首的稱「節」,月中的稱「中氣」,簡稱為「氣」。簡單點來說,二十四節氣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,好比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,到了甚麼節氣,就會有甚麼氣候,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。
二十四節氣的名稱,除了四立與分至合稱的八節,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,都是反映該地區的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。